尊龙人生120年全部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得者统计:获奖最小年龄为32岁屠呦呦为最

  尊龍凱時尊龍人生就是博官網登錄尊龍尊龍凱時 - 人生就是搏!平台尊龍凱時app下載天文學,。值此之機,iNature編輯部系統盤點了從1901年到2020年諾獎獲得者的情況,主要從性別,年齡,領域,獲獎者國家分布等情況進行分析:

  經過統計,僅僅有12位女性獲獎;僅授予1人的,共出現了39次;授予2人的,共出現了33次;授予3人的,共出現了38次;

  所有的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58.0歲,男性獲獎者平均年齡是57.7歲,而女性是63.5歲(女性年齡最大的為屠呦呦);

  其中獲獎者受教育學校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,劍橋大學,哥倫比亞大學,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及加利福尼亞大學;

  獲獎者最喜歡的工作單位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尊龍人生,洛克菲勒大學,劍橋大學,巴斯德研究所及加利福尼亞大學。

  通過檢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性別,發現男性佔了絕大部分,有207人獲獎;而女性只有12個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有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學者屠呦呦教授,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年齡最高的,當時獲獎年齡為85歲,因為使用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方法;另外不得不提一下,有倆對夫妻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,分別是Carl Cori夫妻(1947年,因為闡述了糖原催化轉化過程而獲獎)及May-Britt Moser夫妻(2014年,因為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而獲獎)。

  所有的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58.0歲,男性獲獎者平均年齡是57.7歲,而女性是63.5歲,這說明男性相比于女性而言,相對于更年輕。這要獲獎者分布在41-70歲之間,人數達到168人尊龍人生,佔了絕大部分,這說明要獲得諾獎,一般都是中老年有一定的等待時期。

  最年輕的獲獎者只有32歲,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Frederick G. Banting(1923年,因為胰島素的發現及應用而獲獎),當時只有32歲,曾經有一部 Glory Enough For All(共同的榮譽),就是講述 Banting發現胰島素的過程,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自己下載,重溫一下胰島素發現。

  年紀最大的獲獎者居然達到了87歲,有倆位,分別是Peyton Rous(1966年,因為發現發現病毒誘導腫瘤而獲獎)及Karl von Frisch(1973年,因為發現個體與社會性行為模式的組織而獲獎,他使用的模式生物是蜜蜂)。

  總的來說,要獲得諾貝爾獎,一定要長壽,如果您不在,即使您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,諾獎也與您無緣,一般而言,諾獎是不會頒給已故的人,但還是有例外,如2011年獲獎的Ralph M. Steinman(發現了樹突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),他在當年的9月30日去世尊龍人生,由于諾獎委員會沒有提前獲知他已經去世了,故諾獎委員會經過討論WRITEAS流水,對獲獎人不進行更改,他獲獎了。

  僅授予1人的,共出現了39次;授予2人的,共出現了33次;授予3人的,共出現了38次;有趣的是,在21世紀,單人獲得諾獎的情況比較少,一般都是出現共享的情況。

  主要頒發給5個領域,分別是生理學(43位)尊龍人生,遺傳學(19位),生物化學(15位),代謝學(14位)及免疫學(13位)。所有頒獎的都是很基礎的科學研究,如青霉素的使用,鏈霉素抗結核病,三羧酸循環,瘧疾的治療工作等。

  在1945年以前,德國及英國及法國一直是諾獎獲得的主要國家。但是,經過二戰以後,世界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改變,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。經過分析獲獎國家前5名依次是美國(96位),英國(25位),德國(19位),法國(13位)和瑞典(8位WRITEAS流水,瑞典是永久中立國,1戰及2戰中,經濟很少受到影響受到,同時吸引了大量外來的人才,再加上基礎研究投入的比較多)。在美國獲獎的95位當中,其中有21位是移民的,接著還在下面分析。

  由于出現了2次世界大戰,導致歐洲的經濟全線衰落WRITEAS流水,經濟中心轉移到了美國,另外由于德國的仇視猶太人的政策,導致大量的猶太人移民到美國,經過統計可知。移民的去向主要有三個國家尊龍人生,分別是美國(21位WRITEAS流水,貢獻了美國獲獎人數的23%),奧地利(3位)及瑞士(1位)。這要分析一下美國的移民,在這21位移民當中,有4位來自德國,3位來自意大利,3位來自加拿大,2位來自英國等,這也說明了美國當初對于這些人的吸引力,以及給這些人提供了政治庇護,同時也說明了美國移民政策的正確性,吸引了很多的高端人才。

  其中獲獎者受教育學校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(20個),劍橋大學(15位)哥倫比亞大學(11位),約翰霍普金斯大學(10位),及加利福尼亞大學(8位)。同時我們也統計了獲獎者排名前20名的學校,在下圖可以看到;這些學校提供了非常的優質教育,為後續的獲獎者進一步成長,打好了非常堅實的基礎。還想什麼了,去這20所大學念書,能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幾率比其他學校高多了,小伙伴們,如果有機會,就趕快去吧。

  諾貝生理醫學獎獲得者最喜歡的的工作單位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(14位),洛克菲勒大學(11位),劍橋大學(7位),巴斯德研究所(7位)及加利福尼亞大學(6位)WRITEAS流水,佔了諾貝爾化學獎總獲獎人數的21%。說明這些學校或者是研究所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,足吸引到如此多的優秀的人才,匯集一堂。

  最後期待2020年10月5日17:30對于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公布,最後還附有歷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的名單(從1901-2019年,圖表來源于百度百科)。